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社会主义妇女想象及其流变浅析年间的中国女性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新中国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像丁玲、陈学昭、韦君宜、白朗、草明等一批经历了知识分子改造洗礼的女作家的转型,以及茹志鹃、菡子、刘真等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

作为新中国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像丁玲、陈学昭、韦君宜、白朗、草明等一批经历了知识分子改造洗礼的女作家的转型,以及茹志鹃、菡子、刘真等在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草根女作家登上历史舞台,1949 年之后的女性文学尤其是女性小说,呈现出了与现代女性文学不一样的新貌,反映了历史巨变时代妇女的特殊生存经验、社会实践及其生活世界的变迁;同时,也从女性视角观察并记录了社会主义时期各种重要的历史事件、文化嬗变以及历史中“人”/社会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1949—1980 年间的女性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76 年,以“十七年”女性小说为代表,立足于革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展现了建立在阶级/集体认同基础上的激进的妇女想象与书写;第二阶段为1977—1980 年,伴随着20 世纪70 年代末的社会历史转折,女性小说呈现出了承上启下的转型态势,借助于对女性个人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关注和强调,对前一阶段社会主义妇女想象与实践有所反思和批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前奏。

1949—1980 年间的女性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复杂形态,体现了社会主义女性文学乃至社会主义时期妇女生存经验的多元面向及其历史演变,如何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女性小说的内涵、特点及得失所在,值得好好探讨。

新中国的建立,为女性小说拓展了新的书写空间。具体来说,1949—1976 年间的女性小说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而展开:首先,从女作家大多带有个人亲身经历的经验出发,通过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在革命战争年代艰难成长的心路历程的书写,来理解新中国得以诞生的革命历史实践经验及其内在逻辑。这方面代表性的作品有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1950)、袁静等的《新儿女英雄传》(1956)、杨沫的《青春之歌》(1958)、茹志鹃的《三走严庄》(1960)、刘真的《长长的流水》(1962)、董速的《在革命的摇篮里》(1962)等。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像邵玉梅(《为了幸福的明天》)这样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女工还是像林道静(《青春之歌》)这样具有无产知识青年气质的女性,在动荡的旧社会原本都处在边缘的受压迫的位置上,这种压迫不仅来自于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结构,也来自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还来自于父权制/夫权制控制的家庭——哪怕是贫苦家庭——对于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因而,尽管这些女性都被设计为具有倔强的性格、较为明显的自我意识以及不认命的反抗精神,但显然,仅仅凭借她们自己的力量,并不足以打破既有的家庭/社会具有异质同构性的压迫结构——小说因此会花比较多的笔墨来写她们各自个人奋斗式的反抗所经历的各种甜酸苦辣、付出的惨痛代价以及最终的呼告无门。

在这一情形下,“革命”的出现,无疑另辟蹊径,为“弱者的反抗”①指示出了一条更有力量的以阶级反抗为核心的底层翻转与社会变革的新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底层草根女性与革命的相遇,或者更准确地说,投入革命的怀抱,往往并不是仅仅建立在自身的觉悟基础上,而是要首先借助于更为成熟的革命者的引导,如黎强之于邵玉梅,卢嘉川之于林道静,李云风之于小战士“我”(《长长的流水》),土改工作人员“我”之于来全嫂(《三走严庄》)……作为成熟的革命引导者,其本身显然被赋予了某种“道成肉身”的意味,但对于被引导者而言,他们却又不单纯是作为政治领路人形象出现,小说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往往会渲染引导者与被引导者之间所自觉不自觉氤氲着的那种没有血缘却又胜似血缘的情谊,甚至有部分作品还大胆描绘了引导者与被引导者之间所萌生的爱情关系。由此出发,形成了女性以身心高度统一的方式皈依革命的模式,并导向了具有高度号召力和凝聚性的“革命大家庭”的建构。在这样的格局中所诞生的女性革命者,由此并不是简单地笼罩在高大上的英雄光环下,而更展现了其可感可亲的平凡的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与主流的书写模式形成了差异性:一方面,以带有书写者自身女性意识的视角,观察到了女性作为革命主体生成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从相对柔软的情感政治角度,对中国革命框架中的妇女解放经验乃至中国革命的成功奥秘做了更加细致入微的揭示。

但是,如何在呈现妇女解放与阶级革命有机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推进效应的同时,进一步呈现并把握两者之间因不能完全重合所出现的新的妇女问题,这一时期的小说虽有所触及,但总体相对关注得较少,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其后的女性书写需要突破的难点所在。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网址: http://www.kxshzy.cn/qikandaodu/2021/0714/726.html



上一篇:再造基层中国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本事研究
下一篇:论当下文艺的人民性

科学社会主义投稿 | 科学社会主义编辑部| 科学社会主义版面费 |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发表 | 科学社会主义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