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共情神经科学:探索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和道德(2)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共情的定义与演化 因为共情的概念既属于哲学又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所以其名词解释、定义和概念因出处不同、个人理解不同而繁杂变异,至今没

二、共情的定义与演化

因为共情的概念既属于哲学又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所以其名词解释、定义和概念因出处不同、个人理解不同而繁杂变异,至今没有统一的注释。笔者通过网上搜索和文献阅读获取15条英文定义并翻译为中文,其中,国际著名词典工具书中的定义5条,代表不同学派学术观点的定义10条(具见下表)。这些定义都是“共情人类中心论”的产物,有的认为共情是一种感受、理解和分担别人情绪状态的能力,有的认为是一种情绪状态或行为动机,有的认为是一个心理推理过程,还有的认为是自主模仿神经活动过程等。

其中,一个影响大的并有代表性的定义出自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创建者卡尔·罗杰斯的学派。他们认为共情是主体如同客体(即寻求心理治疗者)本人一样去感知其内心世界,忠实地去倾听客体述说,让客体感受到你和他一样去体验他的心境,这也是“以病人为中心治疗”的要义所在(参见上表)。卡尔·罗杰斯与精神分析法的开创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心理学家,他们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因为国别和语言环境不同,分别使用了德语(Einfühlung)和英语(empathy)来指导工作,其实都在使用共情的概念和定义。

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出自弗兰斯·德瓦尔和他的同事,他们于2017年在《自然神经科学综述》期刊发表了题为“哺乳类动物共情:行为表现与神经基础”的论文,其中重新定义了共情,认为共情是“基于某种事实而表现出的任何过程,即通过激活脑内自我、神经和精神的代表区来使目击者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图,如感受和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评价他人所处情况的原因,识别他人的身份,采纳他人的观点等”[10]。虽然弗兰斯·德瓦尔和他的同事摆脱了“共情人类中心论”的羁绊,但因为其本身只从事过野外灵长类动物的观察研究,而没有实验动物研究经历,所以在他们的定义中还是大大地忽视了查尔斯·达尔文的共情生物进化推断。近十年,随着社会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共情神经科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正在兴起,笔者在总结前人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人与啮齿类动物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更适合科学研究的定义,即“共情是通过感受、识别、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和能量而产生的与亲社会互惠,利他和道德相关联的进化行为”。该定义已发表在英文期刊《神经科学通报》2018年34期1卷上[2],供同行批评指正。

“同情或共感”(sympathy或fellow-feeling)与“共情”(empathy)有何区别?同情或共感是特指对他人的苦难、不幸会产生感受和理解的情感反应,但不会产生帮助的行为动机。低等动物如大鼠和小鼠,疼痛共情只发生在熟悉的同伴(至少同笼饲养2周以上)之间,但不发生在陌生的非同笼饲养鼠之间,提示熟不熟悉可能是产生疼痛共情的必要因素。例如,如果有人在大街上被车撞伤,一般看到的路人会停下来观察,但鲜有人挺身而出进行施救。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还没有达到共情:假若伤者是围观者中某人的家人或朋友,那么那个围观者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上前施救,这就是共情驱动的帮助行为--或叫共情性冲动。另外,共情既可分享他人的快乐和幸福(正性情绪),也可分担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负性情绪);但同情只关注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负性情绪),不会同情他人的快乐和幸福。但共情与同情在生物学机制上是否有区别,还没有报道,值得进一步关注。

作者简介

姓名:陈军工作单位: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网址: http://www.kxshzy.cn/zonghexinwen/2020/1112/369.html



上一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
下一篇: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白城分院举行揭牌仪式

科学社会主义投稿 | 科学社会主义编辑部| 科学社会主义版面费 |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发表 | 科学社会主义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