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再论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再论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文正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说社会主义从一种被人们追求的理想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二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再论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文正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这个命题有两层含义:一是说社会主义从一种被人们追求的理想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二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建设过程中从理:缸到现实的发展。前者已有众多的论述,故本文仅对后者llp卡t: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发展作些探讨。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上的新工课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努力发现新世界,构想未来社会彤}蓝图,并对其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一些设想。例如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集ffI讨论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治体制的性质、设韪和运行问题;《哥达纲领批判》则较多地探讨丁米来社会经济关系巾的一些根本问题。其中许多是比照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发的。所以,总的来说,他们只是“最一般地谈到”了未来社会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既没有系统严密5,-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体制的规划,又没有对未来社会人们如何生活、工作、学习不1I建设的方案。这既是他们尊重科学和实践的表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显著区别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态度说明: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完全是一个实践问题。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新的条件下,他不仅科学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而且开始了创造性地建设社会丰义的伟大实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他明确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①。即现在的缸一切都在一J: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f¨实践米检验”③。列宁的这些论述,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实践上,列宁根据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雨l国内人民群众的愿望,制定了国家的方针政策,并随时进行调整,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例如:关于社会主义是先进的生产力,是不断地解放生产力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困家的:Ji作重心是从事经济建设的理论;关于发展商。碡经济是落后冈家不可逾越的阶段的理论;共j:发挥货币和市场关系在苏维埃国家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的理论;关于合作制的发展就是社会j{:义发展的理论;关于充分利用争家、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t义I均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反对官僚主义的理论;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关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的理论,等等,都是他在领导苏维埃冈家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成果。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Ffl,捍卫了列宁二l:=义。他注曩社会主义经济、利-学和教育的发展,-隆持无产阶级专政,巩网]j农联盟和符K旗的Ⅲ结,为/『}40墩弛会主义胜利的国家和人民树立了榜样。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l司实际相结合,强调总结实践特别是苏联的实践经验。但是,他在理论上排除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统一性,把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的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残余;认为因家所有制高于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将逐步过渡到国家所有制,把苏联集中统一管理、有计划管理经济的体制说成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进而把一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管理制度模式化、教条化。斯大林逝f比后,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对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和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观念进行破除和改革,以便创建新的管理体制,更新观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次改革,是对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认识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家试图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了改革和社会主义的双失败。但是,在。}I国科!学社会主义却取得丁历史性的胜利。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领导全困人民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挫术属拟0,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A,J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中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14年的改革开放,足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14年,是社会主义制度显示极大优越性的14年。 n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表明,要使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充满生机活力,就要把它厶当作实践中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声明:“我们对未来二忙资本主义社会区别』: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③。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只有同实践柏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社会主义称为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所谓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币“l囡定的模式所制约。即是说,它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停顿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除工农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恩格斯在1847年谈到未来社会时写道:“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一方面不容许阶级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的建立本身便给消灭阶级差别提供了条件”④。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不仅坚持了这个原则,而且还进一步指出J’“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j钲”⑤。十四大报告在总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高度地概括了社会:t义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本质上不是民主和自治,不是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争取民主雨咱治,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决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不断地解放生产力,更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f冉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实践t卜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上5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Z!青》Ijl指jI_;’死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权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婴“尽,,fii[i快地增加生,“二歹J的总皱”⑥。XlS/J、’、{£说:“我们讲共产:l!义,共产二i:义的含意是 f|么,就烛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所41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⑦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必定是社会主义的繁荣。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实际上是生产力与经济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够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快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如果不把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始终摆在中心地位,当作国家的根本任务,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它要不断地建立健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不失时机地采用新的政策,在更高的层次上解放生产力j它要不停地扩展民主,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民主化、法制化,造成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它要不断地加强教育,更新观念,推动精神文明向前发展。总之,社会主义社会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中向前发展的。僵化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发展才能自立自强。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有些什么特征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原则性。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主义轨道上前进的,它有自己的基本鹰坝0和制度。这些原则和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使社会主义既能够区别于资本主义,又能够保证其顺利地向前发展。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或者把社会主义混同于资刁二主义,只能有害于社会主义。我国的经验证明,只有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改革开放性。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生存的,必须要加入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条什。不实行改革开放,搞封闭建设,只能窒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多样性。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生机蓬勃的社会主义,它排斥单一刻板的模式,ji-JK采用多种方式和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多样性是指不同的国家有权建设符合一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它是指对内“搞活”而言的.即在建设手段和政策上J、矿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参与性。列宁认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人民自己创造的。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人比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是当家作主的人民的事业。只有人民,才能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因此,它需要人民群众广泛的甚至全部的参与。7在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u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有Ifj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体现,是当今『fJ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化了社会主义理论,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和我国的生产力。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土会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面临的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和国家从50q-代起就开始了探索。但在50年代后期以后,由于党的思想路线逐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轨道,取I1.终形成了“左”的路线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的“左"的方针政策,长期把阶级T争作为I:要任务而把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排在了次要的地位,并单纯地依靠变更所有制形式来发展社42会主义,把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或者把只适合于某种特殊条件F的东四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书本上的东西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加以信奉,把许多本来是社会主义的东西或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批判,使过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得以形成,并长期加以固守。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束缚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直到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和国家中的统治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新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路线上来,特别是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以后,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我国分阶段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理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我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加强执政党党风建设的理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的理论,等等,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这些理论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更新了人民的观念,回答了困扰人们的各种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且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贯彻执行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我们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基本路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伟大成果和具体表现,它们已经并将继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相信,它们还将在中国的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直到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①《列宁全煲》第27卷,第134页。②《列宁选蜓》第3卷,第398页。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④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23、272页。⑤《列宁选集》第4卷,第16卷。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网址: http://www.kxshzy.cn/qikandaodu/2020/1209/409.html



上一篇:关于科学领导观的文化意蕴
下一篇:《哲学的贫困》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科学社会主义投稿 | 科学社会主义编辑部| 科学社会主义版面费 |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发表 | 科学社会主义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